查看原文
其他

黄润秋教授:工程地质学科的十年回顾与展望 | 校庆学术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2021-06-21



黄润秋教授简介:学士、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是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大型滑坡研究会(iRALL)主席,目前任环保部副部长。专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大型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委重大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列第一),国家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11项(4项排第一)、二等奖14项。

10月29日下午,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为我校师生带了校庆60周年专场学术报告《工程地质学科:十年回顾与展望》。副校长刘树根主持报告会。 

▲黄润秋教授做报告 

黄润秋教授在成都理工大学求学、工作36年,对学校有着“无穷无尽的感情”。虽然已赴环保部履新半年多,但他依然不改教师风范,全程站立为师生讲授了报告。刚从工程地质专委会卸职的黄润秋教授也将此次报告作为了自己的十年工作回顾。

“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科学发展”,黄润秋教授用三句话凝练了十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通过近十年,我国在建和已建的超级工程为例,黄润秋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工程地质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的难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大家在看到全球第二高的贵州清水河大桥漂亮的桥体时,请不要忘记是谁为大桥提供了坚固的地质工程。”

最让黄润秋教授感到自豪的是,通过工程地质技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近十年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逐渐下降,近五年我国成功避险6561起,避免可能伤亡的人数达50036人,极大的保障了民生福祉。

十年来,黄润秋教授认为工程地质学科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理论成果,包括基于变形过程的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高地应力条件下大跨度硐室和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地质活动地区线状工程的工程地质评价,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滑坡体控制与改造“地质工程”理论,黄土地质灾害评价和强震滑坡机理及震后灾害风险评价。

▲报告现场1 

对于今后一段时期的工程地质的发展,黄润秋教授建议:突破学科发展的壁垒,努力实现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和工程方面的创新突破;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解决疑难工程地质问题,推动工程地质领域的发展;坚持和发扬工程地质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交叉性;;推进工程地质与其他新兴学科的交叉;加强新型技术在工程地质研究和工程中的应用,加强原位试验场的建设。他希望从事工程地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不要丢掉地质锤”,要回归工程地质思维,重视工程地质条件演化分析,加强力学思维,有的放矢地解决工程地质关键问题。

最后,黄润秋教授笑称自己过去“搞大开发、搞大工程”,现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他希望在场师生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告现场2

▲报告现场3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

文:顾华宁

图:刘方雅 邓香遥


新媒体工作室 廖童/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